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ubei Institute for Nationalities(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中华民族共同体

  • 以言取效:“石榴籽”的符号意涵与话语表意

    严庆;郑文婧;

    中华民族是一个整体。“石榴籽”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文化符号,是中华民族团结的重要话语表达。作为整体意象的石榴,象征着中华文明“和合共生”的文明基质,其多室多籽的形态特征,隐喻着“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格局。石榴籽紧密相连、彼此依存的形态,诠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在属性,体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关系,展现出中华民族命运与共的整体性。在新时代语境下,“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不仅承载着多元一体的民族关系观,同时也指向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目标。在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石榴籽所承载的象征意义超越了单纯的文化隐喻,它凝聚了各民族共同奋斗的力量,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集体合力。

    2025年05期 v.43;No.199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1K]
    [下载次数:7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中华文明统一性形成的历史根源

    冯雪红;安宇;

    突出的统一性是中华文明的核心特征。基于“五位一体”分析框架,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个维度分析中华文明统一性形成的历史根源。经济层面,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长期互动构成统一性形成的重要驱动力。政治层面,秦汉以来中央集权和郡县制的确立,为国家政权整合与高效治理提供了制度保障。文化层面,中华文明兼收并蓄,在多元文化交流交融中不断增强文明内聚力。社会层面,因俗而治的治理策略有效维系了多民族社会的共生共融。生态层面,体系完整的地理环境奠定了政治统一的物质基础,并深刻影响了现代中国的生态理念和空间治理逻辑。中华文明统一性的形成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动态历史过程,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机制不仅构成中华民族持续繁荣的内在逻辑,也为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文明的新发展注入了历史动能。

    2025年05期 v.43;No.199 9-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1K]
    [下载次数:10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明清时期武陵地区书院教育与国家认同研究

    朱薇;陈晨;

    明清时期武陵地区书院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载体,其发展演变深受王朝政策影响,呈现出初创、鼎盛、衰退三个阶段。在武陵地区书院教育的历程中,通过提升区域社会文化水平,实现了多民族聚居区民众对国家认同的目标,具体表现为:依托教育内容形塑主流意识,深化文化认同;利用祭祀仪式凝聚精神信仰,促进情感认同;基于藏书刻书传承民族文化,助推历史认同;经由规章制度维护中央王权,构建政治认同。研究表明,历史上经由国家主导的教育方式是传播主流文化,促进民众形成国家观念的重要举措。

    2025年05期 v.43;No.199 22-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6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民族学人类学理论与实践

  • “文化湿地”:认知各民族互嵌交融的新视角

    许宪隆;薛凡;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我国各民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多元一体、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相较于“文化孤岛”,使用“文化湿地”概念更能够准确地表达我国各民族之间互补交融的状态。本文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对“孤岛”“文化孤岛”“湿地”“文化湿地”等概念及特征分别进行地理学、民族学分析并阐释,探究“文化湿地”作为认知各民族互嵌交融新视角的内涵,并对“文化湿地”进行中观和微观的举例分析,阐明“文化湿地”概念的学理价值和社会意义,以期对反映各民族共同创造历史全貌、佐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等方面提供可参考借鉴的实践逻辑和可行路径。

    2025年05期 v.43;No.199 3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0K]
    [下载次数:2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旅游资本下乡中的村企互动关系研究——“半嵌入性”视角

    李毓;孙九霞;

    新时代,旅游资本下乡成为激发乡村发展动力、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本研究提出“半嵌入性”概念,基于广东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J村个案,深入探讨旅游资本下乡进程中村企关系的动态特征、生成逻辑及其对乡村振兴的作用。研究发现:村企关系呈现弹性依附、协商共治的半嵌入状态,既非完全依附亦非彻底独立,而是在政策嵌入、市场周期与乡土逻辑互构下形成的阶段性动态平衡。具体表现为:政策驱动下的土地流转与资源整合激活了乡村内生资本,市场季节性波动催生旺季深度合作、淡季适度疏离的弹性互动模式,村民通过返乡创业与生存理性调适重构主体性,形成新村落共同体。“半嵌入性”合作通过多维资本叠合推动农文旅融合,为平衡企业市场理性与乡土社会韧性提供了实践路径。

    2025年05期 v.43;No.199 42-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6K]
    [下载次数:1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三元社区”城乡融合的困境与路径——基于津郊张家村的人类学调查

    刘华芹;张笑宇;

    城郊“三元社区”是中国近年来城市化发展历程的缩影,展现了近郊村民的空间城市化、市民的郊区化和外来务工者的人口城市化趋势,是实践城乡融合的重要场域。采取“城乡中国”视角对津郊张家村的田野调查发现,城乡元素在社区中碰撞与交叠,村民、市民和外来务工者三大群体共享同一地域空间,因建筑规划、社会历史、文化传统、制度规范等因素形成彼此间的区隔,表现在生活空间、社会待遇、人际交往、心理认同诸方面。促进城乡融合要在空间规划层面打破人为区隔,社区治理层面兼顾不同利益群体的诉求,各群体自身层面做出适当改变,制度层面加大改革力度。不同于城乡二元结构视角的“城市本位”与“城—郊—乡”三元结构视角的“郊区本位”,“城乡中国”视角把城乡看作一体,关注不同元素的互动和交融,有助于丰富城郊社区研究的思路。

    2025年05期 v.43;No.199 5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6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民族文化

  • 从个人抒情到族类书写:少数民族竹枝词的内涵及其在西南地区的演进轨辙

    蒋立松;

    西南地区是竹枝词的起源地,也是少数民族竹枝词生成、发展的重要文化地理空间。少数民族竹枝词的演进大致可分为唐宋时期的早期发展和明清时期的成熟两个阶段,其根本转型是由唐宋时期的个人抒情范式转向明清时期的族类书写范式。族类书写范式的主要特征表现为作为族群知识载体的公共性、以“资治”为指向的目的性和书写的规范性等三个方面。竹枝词的族类书写是多民族文学形塑族群形象、构建族群认同的重要形式,反映了人们对多民族国家族类认知的逐渐深化和文学表达的自觉。

    2025年05期 v.43;No.199 62-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4K]
    [下载次数:7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音声叙事与集体记忆:武陵走廊茶灯音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表达

    李杰;

    音乐作为中华民族共享的文化记忆与历史认同表达的重要载体,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情感纽带、价值共识与文化根基。武陵走廊茶灯音乐是一种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广泛群众基础的综合表演艺术,既具有鲜明的地域特性,又具有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多元一体的丰富性特征。茶灯音乐不仅承载着族群的历史记忆,更体现出民族团结、社会和谐、文化认同等特点。武陵走廊茶灯音乐以其独特的音声叙事和丰富的集体记忆,蕴含着各民族共通的审美理想和社会价值观追求,促进了武陵走廊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重要的文化支撑。

    2025年05期 v.43;No.199 74-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3K]
    [下载次数:2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社会治理

  • 数字技术赋能基层社会治理的优化策略研究

    覃国慈;

    以数字技术赋能基层社会治理,既是满足基层治理需求、破解基层治理困境的有效途径,也是完善基层治理体系和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的得力举措,还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国家政策强力引导、网络发展稳中有进、技术创新日新月异、地方探索提振信心,共同为数字技术赋能基层社会治理创造了有利条件。实践证明,数字技术有助于促进社会治理科学化、提高社会治理精准度、助推社会治理高效能、增强社会治理预见力、提升社会治理公平性。由于基层社会治理智能化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难免面临数字设施建设城乡有别、信息系统标准各形各色、数据要素流通条块分割、公众数字素养参差不齐、部分治理实践重痕轻绩等现实困囿。数字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基层政府在应用数字技术为社会治理赋能的同时,不得不防控数据安全风险、算法依赖风险、技术迷信风险和伦理失范风险。为防止数字赋能变成数字“负能”,政府应该从顶层设计上通过加强法律法规建设、调整数字基建策略、制定数据标准体系、推动数据治理改革、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强化数字技能培训等措施予以优化。

    2025年05期 v.43;No.199 85-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1K]
    [下载次数:6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少数民族人口流动与空间互嵌——基于湖北省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

    胡晓;唐胡浩;

    随着“迁徙中国”时代的来临,城乡、东西之间的双向迁移流动与民族人口的分布呈现“流动融居”的新特征,这也是新时代推动各民族全方位嵌入,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体现。基于湖北省第六、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不同于已成为少数民族人口长期主要流入地的浙、粤、京等省(市),湖北省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均匀性变化微弱,少数民族人口空间分布同质性较强,民族人口空间互嵌格局差异性大,空间互嵌类型较为单一。需要地方政府在促进区域经济统筹发展、完善公共服务保障、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等方面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让各族群众能够真正“进得来、留得住、有发展”。

    2025年05期 v.43;No.199 96-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8K]
    [下载次数:2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经济发展

  • 新型基础设施助力民族地区经济现代化的理论逻辑与经验证据

    潘雅茹;单芸菲;

    经济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新型基础设施为民族地区实现经济现代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文章基于2010—2023年民族地区85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从理论与实证层面分析新型基础设施对民族地区经济现代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新型基础设施显著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现代化,且建设阶段的促进效应大于应用阶段。具体而言,在人口密度高、城乡收入差距突出、市场化程度高及创新能力强的地区,该效应更为显著;机制分析表明,新型基础设施通过政策层面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产业层面推动转型升级、资本层面提升无形资本积累等途径,协同助力民族地区经济现代化;进一步研究发现,传统基础设施与新型基础设施存在显著协同效应,二者结合能更有效地赋能民族地区经济现代化。基于此,研究提出增强新型基础设施效能转化、推动多维度机制协同发力、实施差异化区域策略、加快传统与新型基础设施融合等政策建议,以更有效地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现代化进程。

    2025年05期 v.43;No.199 109-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1K]
    [下载次数:2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公共数据开放对居民消费升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基于政府数据平台上线的准自然实验

    辛冲冲;董浩然;

    政府公共数据开放政策作为新时代中国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举措,对于推动消费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利用2014—2023年省级层面数据,实证分析公共数据开放政策对消费升级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政府实行公共数据开放有助于消费升级,在稳健性检验后结果依然稳健;在机制分析上,公共数据开放通过推动需求结构的改善、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和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从而激发消费升级;在异质性分析上,经济欠发达省份、人口规模大的省份、非长江经济带地区、城镇化率低的地区实施公共数据开放政策能够更有效地促进消费升级。基于此,地方政府要进一步完善公共数据开放政策,发挥数据要素赋能效应,实施居民消费升级,进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5年05期 v.43;No.199 122-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9K]
    [下载次数:2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教育教学

  • 以供给侧改革弘扬教育家精神:系统观念下的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

    杨甜;崔延强;

    当前中国教师教育体系的突出问题,是教师教育供给侧与需求侧的严重失衡,这一问题扎根于社会文化深处,须以系统观念进行整体性思考。运用系统观念的发展性、全面性和普遍联系性眼光,可以发现弘扬教育家精神不仅是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优化教师教育体系的必要举措,也是推进教师队伍高质量专业化建设的关键要素,蕴含着师道文化传统、教师职业禀赋、教育供需趋势的时代诉求。系统观念指导下全面推进中国教师教育供给侧改革,须把握教育家精神的核心要义与深层内涵,以历史逻辑、制度逻辑和实践逻辑为依据,涵盖培育规格、培育模式、培育结构三重维度,通过价值澄明、情怀树立、生涯规划、能力提升四条进路,大力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锻造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2025年05期 v.43;No.199 134-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0K]
    [下载次数:21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教育家精神引领师德建设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马勇;刘志;

    师德建设是造就大国良师的重要工程,但当前师德建设存在教师视师德为规范遵守而非精神追求、教师职业发展精神自觉不足而依循日常经验、师德问题舆论讨伐加强教师师德畏惧心理的三重瓶颈,制约着师德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教育家精神作为中国教师师德的特有精神标识与破解师德建设瓶颈的重要精神资源,具有激发教师实现美好职业生活的精神动力、源于教师职业生活实践的精神追求、构建中国特色师德建设体系的精神内核三重要义。以教育家精神引领师德建设,有利于矫正规范遵守的师德认知偏差、供给师德自我修养的精神动力、强化师德建设制度的精神取向、加强尊师重教的精神舆论支持。实现教育家精神引领师德建设的积极价值,需要通过搭建教师与教育家共话教育家精神的对话平台、供给教师借助人工智能体验历史上教育家精神的体验资源、赋权教师集体共商教育家精神养成制度、营造可亲可敬的教育家形象舆论氛围加以实现。

    2025年05期 v.43;No.199 145-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4K]
    [下载次数:106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教育家精神引领下的教师教育课程布局:价值跃迁、现实困囿及优化路径

    周向伟;

    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是《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中的重要战略部署。教师教育课程作为师范人才培养的灵魂,需要与时俱进融入教育家精神重新布局。在教育家精神引领下,教师教育课程的育人价值走向四重跃迁:信念与责任方面从注重“会教”品格走向“乐教”品质;知识与能力方面从培养“合格”教师走向“卓越”追求;实践与体验方面从具有“育人”经历走向“树人”体悟;文化与认同方面从着眼“师道”传承走向“弘道”自信。反观当前的教师教育课程布局,存在职业信仰教育课程不足、课程滞后于时代变局而僵化、跨时空的课程实践阻隔以及本土课程及功能挖掘不够等问题,导致其育人价值未能充分释放。面向未来,教育家精神引领下教师教育课程布局的优化路径包括:思政引领,聚焦课程体系对师范生职业信仰的培育力;要素创新,关注超越物化的课程形态与卓越育人根基;关系重构,走向跨时空的课程整合及终身教育正义;功能升级,挖掘本土特色课程的弘道自信培育动能。

    2025年05期 v.43;No.199 156-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1K]
    [下载次数:50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