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ubei Institute for Nationalities(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中华民族共同体

  • “五个共同”中华民族历史观的话语分析

    郝亚明;邱龙云;

    “五个共同”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对中华民族历史观的最新概括,为洞察中华民族形成演进逻辑构建了统一的叙事话语与整体的结构视野。作为历经长期交往交流交融而形成的人们共同体,中华民族孕育了其独特的内在结构。尽管这一结构在历史长河中经历了变迁与发展,但其主体性和整体性始终稳固,内嵌于各民族共同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程当中。“五个共同”从祖国疆域、统一国家、辉煌历史、灿烂文化、民族精神等五个维度,深刻揭示了中华民族内在结构的生成机制和作用机理,进而呈现了国族建设与国家建设之间的动态互构关系。一方面,“五个共同”不仅各自蕴含深远的意义与功能,更在多重逻辑层次间相互交织;另一方面,“五个共同”既是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观。

    2025年04期 v.43;No.198 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2K]
    [下载次数:4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理论逻辑、核心优势和实践策略

    乌小花;刘堉楠;

    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交融的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和发展动力。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孕育形成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中华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核心基因,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思想底蕴和强大的精神滋养,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根脉。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必由之路。在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实践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积极推动中华文化创新创造,让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更加牢不可破。

    2025年04期 v.43;No.198 12-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0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土司的“楠木政治”及其影响——以明代酉水流域土司为例

    龙圣;姬厚祥;

    明代酉水流域不仅多楠木,而且种类丰富。借助这一珍贵资源,当地土司“自下而上”地开展了诸多政治交往活动,亦即“楠木政治”,包括向地方官府进献楠木、向朝廷进献楠木以及在采运楠木过程中结交督木官员等。“楠木政治”强化了土司对朝廷的认同和效忠,促使酉水流域发展成为明代中后期重要的御用楠木产地,并整合进全国性楠木市场体系当中,成为推动酉水流域土司社会加快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和途径。

    2025年04期 v.43;No.198 22-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1K]
    [下载次数:1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道路延展与区域性共同体的形成——以贵州为中心的考察

    霍晓丽;

    道路是各族民众交往交流交融的地理通道,兼容物质性、经济性和社会性,影响共同体地理空间的伸缩,对区域性共同体的形成及演进具有重要作用。贵州道路网络经历了乡间小道、出山之道、现代交通的延展,共同体的地理空间也从传统村落走向边界模糊的“社区”,形成自然村寨、社区和各民族互嵌区域的多层级共同体,最终突破地理限制,在文化和心理层面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从古至今,民众的共同体观念从村落走向社区,从家族空间走向区域社会,道路的延展是其中的关键要素。在道路延展中,由民众的血脉亲情、守望相助、同根共祖等层累的共同体意识为区域共同体的形成提供了“黏合剂”。

    2025年04期 v.43;No.198 32-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7K]
    [下载次数:1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民族学人类学理论与实践

  • 从公民意识到国家认同和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逻辑与实现途径

    暨爱民;

    在民族国家建构的历史政治视野下,公民观念提示了它与国家的内在联系与概念特性。政治文化意义上公民意识与国家认同、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对应,表明不论现代国家理性基础上的政治法律还是偏于情感的民族历史文化意义,政治上的赞同与文化上的归属在凸显公民意识与国家认同不可分割关系的同时,也明确了其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题中要义。近代以来的民族国家建构经验,为现代学校教育培养和增强各族民众之公民意识、国家认同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思想资源与路径参照。于当下中国,从理论逻辑到实践需要,有组织的系统化的学校教育仍是强化公民意识、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条重要途径,须不断完善和加强。

    2025年04期 v.43;No.198 42-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2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作为“异托邦”的生态博物馆:思想缘起与空间实践

    董建辉;吴楠筝;

    长期以来,学者们在探讨生态博物馆的理念或实践时,常将其视为乌托邦。这一观点可能导致误解,使人们错误地将其视为博物馆的异类,认为生态博物馆是不切实际的空想,从而阻碍了其发展。实际上,生态博物馆根植于深远的历史渊源和思想脉络,在博物馆学和博物馆事业中占有重要地位。为此,可以借鉴福柯对“异托邦”的研究,从思想缘起和空间实践两方面重新审视生态博物馆:一方面,生态博物馆思想的兴起,是对传统博物馆的一种继承和发展,也是对社会思潮的反思与回应;另一方面,其空间实践具有独特的价值和功能,在帮助地方居民认识自我并重塑地方感的同时发挥其特有的沟通机能,联结馆舍天地与大千世界。

    2025年04期 v.43;No.198 52-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2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民族文化

  • 魂脉·祖脉·文脉:摆手传统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探赜

    林继富;单文彬;

    土家族摆手传统包括摆手舞、摆手歌、摆手堂,三部分交融一体。摆手歌吟唱跨族群叙事中“同源共祖”的共有精神家园,体现了土家人以及周边民众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摆手堂,以及跨吊脚楼建筑空间的始祖神祇和郡望世系叙事,与中华民族的祖脉贯通,表征了土家族自觉溯源华夏文明共同始祖的中华民族历史脉络,共同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镜像;摆手舞,以及跨族群舞蹈艺术同边同脚的舞姿和“单摆—双摆—回旋摆”的动态语汇,与藏族弦子舞、彝族都荷舞、傣族孔雀舞等舞蹈文脉共振、交融相生,共同书写“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图景。摆手传统的神话叙事、空间实践与艺术展演三重耦合,承载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共同价值观念、共同历史根基、共同情感连接,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活态样本与理论参照。

    2025年04期 v.43;No.198 62-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0K]
    [下载次数:7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共享、流动与超越: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的空间向度

    杨之海;

    在整体性保护框架下,行政空间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基本单位,而对遗产空间的工具认知忽略了遗产多维空间向度及其尺度张力。本文从空间的视角出发,将遗产生成空间、传承空间、虚拟空间纳入整体性保护范畴,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及内涵。文化生态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成空间,彰显遗产在地方层面共享的中心、边界与方向性特征,形塑生态共享的遗产地理基底。传承主体的空间流动,推动各民族跨区域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传承空间的横向扩展和纵向堆叠,提升遗产共享能力。数字技术催生的虚拟空间突破地理限制,多主体以超越空间的形式参与遗产再生产。生态共享、主体流动、超越空间的遗产特征,延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地方到国家、从文化群体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空间尺度,成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空间想象。

    2025年04期 v.43;No.198 73-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2K]
    [下载次数:6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思南花灯戏中华文化基因的表征与赓续——基于唱词文本的分析

    赵尔文达;

    花灯戏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戏曲形式,长期流传于贵州思南地区,其唱词文本中描摹的传统农耕文化底色、倡导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凝聚的情感归依和美好愿景等是中华文化基因的重要表征。通过思南花灯戏的演绎,思南民众形成对自然—社会—国家的多层次中华文化基因的具体认知。不断演绎与创新的思南花灯戏,是中华文化基因赓续的鲜活样本,体现了各民族行为模式的践行与形塑,以及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及家国情怀的情感表达,同时也为建设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不竭动力。

    2025年04期 v.43;No.198 83-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6K]
    [下载次数:3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社会治理

  •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赋能乡村活性化研究——基于恩施州J图书馆的考察

    李少多;文立杰;

    全球现代化进程中乡村面临着衰落的普遍性困境,在中国实施乡村全面振兴战略中,以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为载体,借助文化治理与空间赋能的多元机制,有力地回应了乡村衰落问题。以J乡村图书馆为代表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实践,通过打造多功能复合场域、激活人才培育与回流、整合非遗及城乡资源,构建了“空间造血—人才驱动—文化反哺—产业跃迁”的乡村活性化赋能闭环,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空间—人—生态文明”相协同的本土化解决方案。同时通过乡贤主导的“私有公共文化空间”实践,以“人的再生产”为核心,实现了从“文化惠民”到“文化育民”的价值理性转型,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兼具民族根脉守护与现代性突围的善治样本。

    2025年04期 v.43;No.198 95-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7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民族地区乡村全面振兴中的乡贤文化建设:内在逻辑、实践困境与路径选择

    张少玲;

    乡贤文化建设有利于重塑乡村治理主体、推动产业发展、促进社会矛盾调解、重建道德秩序、传承民族文化,对推动民族地区乡村全面振兴意义重大。然而,在民族地区乡贤文化建设实践中存在乡贤参与基层治理体系不畅、乡贤的社会身份难嵌入、乡贤个人利益与村庄集体利益难平衡等问题,导致乡贤文化建设受阻。为此,需要强化顶层设计,完善乡贤协助治理的规章制度;构建灵活的引贤用贤留贤长效机制,实现乡贤文化建设规范化;提升乡贤文化传播影响力,培育地方社会对乡贤的认同感;激发乡贤的公共精神,提高其公共服务意愿等,以优化民族地区乡贤文化建设路径,为民族地区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坚实的动力基础。

    2025年04期 v.43;No.198 106-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0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经济发展

  • 世界文化遗产地文旅产业融合成效的影响因素及组态路径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的动态QCA分析

    侯志强;邵诗纯;

    文旅融合对世界文化遗产地发展意义深远。选取中国15个代表性世界文化遗产地为案例,借助2015—2019年市域面板数据,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评估世界文化遗产地文旅产业融合水平,并采用动态QCA方法探究不同时空环境下影响世界文化遗产地文旅产业融合的组态路径。研究发现:劳动力市场规模是融合的必要条件;存在6条主要组态路径影响文旅融合水平,且存在空间差异;组态路径随时间、环境变化而变化;各关键要素对世界文化遗产地文旅融合的影响作用各异。建议通过优化劳动力市场、因地制宜制定政策、动态调整发展策略和强化关键影响要素的作用等措施促进世界文化遗产地文旅产业融合。

    2025年04期 v.43;No.198 115-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1K]
    [下载次数:18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增值税留抵退税与企业绿色创新激励——来自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张果;周全林;

    促进企业绿色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2014—2022年上市公司与绿色专利匹配数据,使用双重差分法考察增值税留抵退税对企业绿色创新的激励效应。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显著促进了企业绿色创新,表现为企业绿色专利申请数量和占比提升。机制分析结果表明,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通过增加企业经营性现金流降低企业融资约束程度,促进企业增加绿色投资和创新资源投入,进而激励企业绿色创新产出。异质性分析发现,对于民营企业和高固定资产占比企业,增值税留抵退税的绿色创新激励效应更为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主要激励企业更多地进行终端绿色创新,政府绿色采购与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具有协同效应,两项政策相结合能够更好地激励企业绿色创新。本文研究结论能够为政府进一步制定财税政策激励企业绿色创新提供一定参考。

    2025年04期 v.43;No.198 127-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9K]
    [下载次数:1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教育教学

  • 人工智能重塑高等教育的内在逻辑、潜在风险及范式创新

    刘振天;商一杰;

    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延伸着人类能力的边界,同时对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深层变革和转型发展提出了新要求。高等教育发展围绕人才培养、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加速演进和变革,构建起认知逻辑、主体逻辑和实践逻辑三重逻辑框架,为生命个体高质量充分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同时,高等教育也面临诸如知识编码局限引发育人目标的价值危机、数字化身依赖造成师生关系的伦理困境、代码治理主导致使高等教育生态体制僵化等问题。为此,超越技术工具理性,追寻教育的人文关怀,亟需瞄准人文性育人目标,构建“人文智能+”教研模式,营造关怀导向的高等教育生态,进而确保高等教育在智能时代浪潮中保持正确航向,实现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富人性化的发展。

    2025年04期 v.43;No.198 139-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6K]
    [下载次数:19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校科教融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机理、困境与路向

    单春艳;李作章;

    积极探索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既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也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任务。高校科教融合以内生模式为主线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高校功能定位的重要体现,符合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实现了人才培养的场域融通、资本积聚和新惯习形成。然而,在实践过程中,组织的异质性、评价的功利性和认知的偏差性导致科教融合程度低、范围小、成效差。因此,需要采取措施破除“限制因子定律”,以拔尖创新人才共同体建设强化科教融合的组织支持,以政策引导促进对科教融合协同育人的统筹和规范,以深化改革为科教融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供制度保障,以创新培养模式促进科教融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认知转变,从而推动高校科教融合更有效地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2025年04期 v.43;No.198 149-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3K]
    [下载次数:1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产教融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现实困境与破解对策

    任令涛;

    卓越工程师作为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承担着技术创新与产业变革的重任。产教融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由工程教育的内在规律和外部要求所规定,其可以发挥高校和企业的双重优势,有助于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与制造业转型升级、破解工程教育传统的脱节问题、构建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新范式。当前产教融合培养卓越工程师仍然面临一些现实困境,如产教融合的深度不足、制度化不够,工程教育滞后于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产教融合育人的质量保障机制尚未建立。为更好发挥产教协同育人优势,全面提升卓越工程师的自主培养质量,需要持续推进工程教育改革,构建卓越工程师培养新范式;强化质量保障机制,赋能卓越工程师培养;依托项目实践,锤炼卓越工程师的综合素养。

    2025年04期 v.43;No.198 159-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0K]
    [下载次数:4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