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郝亚明;邱龙云;
“五个共同”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对中华民族历史观的最新概括,为洞察中华民族形成演进逻辑构建了统一的叙事话语与整体的结构视野。作为历经长期交往交流交融而形成的人们共同体,中华民族孕育了其独特的内在结构。尽管这一结构在历史长河中经历了变迁与发展,但其主体性和整体性始终稳固,内嵌于各民族共同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程当中。“五个共同”从祖国疆域、统一国家、辉煌历史、灿烂文化、民族精神等五个维度,深刻揭示了中华民族内在结构的生成机制和作用机理,进而呈现了国族建设与国家建设之间的动态互构关系。一方面,“五个共同”不仅各自蕴含深远的意义与功能,更在多重逻辑层次间相互交织;另一方面,“五个共同”既是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观。
2025年04期 v.43;No.198 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2K] [下载次数:4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乌小花;刘堉楠;
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交融的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和发展动力。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孕育形成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中华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核心基因,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思想底蕴和强大的精神滋养,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根脉。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必由之路。在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实践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积极推动中华文化创新创造,让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更加牢不可破。
2025年04期 v.43;No.198 12-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0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龙圣;姬厚祥;
明代酉水流域不仅多楠木,而且种类丰富。借助这一珍贵资源,当地土司“自下而上”地开展了诸多政治交往活动,亦即“楠木政治”,包括向地方官府进献楠木、向朝廷进献楠木以及在采运楠木过程中结交督木官员等。“楠木政治”强化了土司对朝廷的认同和效忠,促使酉水流域发展成为明代中后期重要的御用楠木产地,并整合进全国性楠木市场体系当中,成为推动酉水流域土司社会加快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和途径。
2025年04期 v.43;No.198 22-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1K] [下载次数:1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霍晓丽;
道路是各族民众交往交流交融的地理通道,兼容物质性、经济性和社会性,影响共同体地理空间的伸缩,对区域性共同体的形成及演进具有重要作用。贵州道路网络经历了乡间小道、出山之道、现代交通的延展,共同体的地理空间也从传统村落走向边界模糊的“社区”,形成自然村寨、社区和各民族互嵌区域的多层级共同体,最终突破地理限制,在文化和心理层面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从古至今,民众的共同体观念从村落走向社区,从家族空间走向区域社会,道路的延展是其中的关键要素。在道路延展中,由民众的血脉亲情、守望相助、同根共祖等层累的共同体意识为区域共同体的形成提供了“黏合剂”。
2025年04期 v.43;No.198 32-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7K] [下载次数:1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