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ubei Institute for Nationalities(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农村治理七十周年专题

  • 中国农村治理变迁及其逻辑:1949-2019

    吴理财;

    1949年以来70年间,我国农村治理先后服务于国家政权建设、国家建设、农村改革和发展,并随之而变迁。因此,每个历史时期的农村治理的主题及其内容并不相同,可是它在社会主义中国却一以贯之地遵循着国家的基本逻辑,并且,国家在农村治理变迁中扮演着引导者、规划者、改造者或建设者的角色。

    2019年03期 v.37 1-10+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35K]
    [下载次数:16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3 ] |[阅读次数:321 ]
  • 中国农村文化政策70年:话语形态及其演变脉络

    李山;

    文化是人类社会生活方式的总和。就人类社会而言,文化具有自身目的性和外在工具性;就文化本身而言,文化具有内在三重属性:政治性、经济性和社会性。在国家存续的历史时期,文化政策隶属于国家公共政策的范畴,它需要在体现文化的三重性、目的性和工具性的基础上,不断回应现实的政治治理、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的历史诉求。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文化政策在特定历史境遇和具体实践进路中逐步形成了"政治话语""经济/市场话语""社会话语"的文本叙事和演变脉络。

    2019年03期 v.37 1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9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247 ]
  • 控制、汲取、激活: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农村治理政策的三个维度

    李世敏;

    要理解中国共产党取得全国政权后对农村治理的70年,仅仅从农村自身角度是不够的,必须从执政党和国家政权建设的角度对其进行系统把握。概括而言,中国共产党对农村治理政策的70年变迁基本围绕着"控制—汲取—激活"三个维度进行展开与切换。在治理的控制层面,通过土改、集体化、政党下乡等政策实现了权力渗透与下沉;在治理的汲取层面,通过统购统销、税费征收和户籍政策维持和保障了必要的工业化积累;在治理的激活层面,通过土地承包、村民自治与乡村振兴战略等政策实现对农村发展活力的释放与激活。中国共产党农村治理政策的70年变迁,始终围绕着"国家建构"进程展开,一直贯穿着国家与社会张力的主线,同时也是国家与社会双重发展的70年。

    2019年03期 v.37 18-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下载次数:6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351 ]
  •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70年:回顾与展望

    杨振杰;刘笑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过渡型农业合作化时期(1949-1957)、计划型人民公社运动时期(1958-1984)、真空型制度变革交替时期(1985-2002)和反哺型公共财政覆盖时期(2003年至今)。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主体、内容与形式在不同时期表现各不相同。经济基础决定农村供给体系发展程度,央地事权与财权划分影响地方公共服务,"自上而下"供给决策也会产生双面效应。当前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体制中仍存在着基层政府财力与事权不匹配、农村公共服务被边缘化、供需脱节等诸多问题严重阻碍了农村公共服务的健康发展。在当前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下,统筹城乡公共服务发展需要从合理划分政府事权与财力、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财政投入、进一步完善农村公共服务管理机制等路径着手。

    2019年03期 v.37 29-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K]
    [下载次数:8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263 ]
  • 财政视角下的基层政府与农村社会关系变迁(1949-2019)

    张良;

    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在统收统支财政体制下,人民公社体制通过以集体为单位征收税费而绕开分散农户,增加国家资源汲取能力; 1980至分税制改革,国家实行财政分权——财政包干,围绕着向单个农户征收税费,乡镇政府将村级组织准行政化,同时与这个时期开始实施村民自治,基层政府与农村社会开始分化; 1994年至新世纪之交,分税制改革带来中央财政集权,导致财权上收、事权下沉,财政压力层层向下传递,作为最末端的基层政府,财政压力只能通过向农民增加收费和集资进行转嫁; 2000年至2006年税费改革,乡镇政府的财政收入不再依靠向农民征收税费,而更多依靠上级政府的转移支付或专项补助,这在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也导致基层政府与农村社会关系趋向松散化;在后税费时代,国家财政越来越多通过财政专项补助的方式输入到县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在很大程度上绕开了乡镇政府,乡镇在很大程度上被虚置和架空,政社关系进一步松散化。未来乡镇财政的建设,应该增加上级政府(特别是县级政府)及其部门对乡镇财政的专项补助,让乡镇政府拥有根据农村社会需要设立项目、审批项目的权力,进而从财政关系上增进乡镇政府与农村社会的利益关联。而未来乡镇政府建构应当是以农民需求为导向的服务型政府,基层政府在国家资源输入农村社会中需要发挥重要的甄别与验收等作用,这也是未来政社关系发展的方向。

    2019年03期 v.37 36-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4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82 ]

基层社会治理专题

  • 资本下乡规模经营中的农民土地权益保障

    陈柏峰;孙明扬;

    资本下乡实践通过资本强力和组织吸纳的方式迅速集中土地,实现规模经营。在此过程中,农民基于经济收入和家计模式产生了差异化的土地诉求。资本下乡的流转方式迎合了离土离乡农民的土地变现需求,而损害了部分农民的基本生活,更切断了小农依托土地实现的灵活生产模式和家庭自我循环,难以回应分化农民的土地诉求。同时,资本重构了土地利益空间,捆绑政府吸附大量的农业治理资源,普通农户无法以土地为载体分享国家农业投入,进而被农业治理资源体系边缘化。因而,在资本下乡的规模经营中应坚持土地集体所有,保证农民的基本土地需求,通过农地政策和村级民主制度限制和规范土地流转,并且调整农业资源分配体系,以实现农民土地权益的保障。

    2019年03期 v.37 42-5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23K]
    [下载次数:8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305 ]
  • 项目制实践中农村党组织的治理能力探析——基于村治主体研究视角的分析

    刘法杞;

    面对项目制实践下的乡村治理困境,农村党组织的治理能力亟须得到提升。这种困境主要是乡村治理主体缺失造成的村组织治理能力不足,具体体现在村庄治权弱化、基层组织公共性职能偏离和村级组织合法性流失带来的村庄治理问题。一开始党组织作为国家力量嵌入乡村,现在又转变成为村级治理的内在构成部分。农村党组织的治理能力主要围绕组织动员能力、村庄认同能力、吸纳—整合能力和社会管理能力四个方面展开。党组织治理能力的完善应当加强自身党组织制度建设,将党组织嵌入乡村社会网络,夯实村庄社会基础,发挥村民自治制度的作用,组织动员村民参与到村庄治理之中。

    2019年03期 v.37 5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1K]
    [下载次数:7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339 ]
  • 城镇化背景下村民小组长的功能及未来走向

    潘祥;

    村民小组在经历土地家庭承包、取消农业税费等政策变动后,功能已经严重弱化,但在基层治理中仍然发挥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村民小组长的功能上。城镇化背景下,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吸纳村庄精英充当村民小组长的动力不足,使得当前的村民小组长正面临老龄化、后继无人等问题。而中坚农民当选村民小组长以及把村民小组从村委会脱离出来是重塑村民小组的重要途径。

    2019年03期 v.37 6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2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32 ]
  • 基层环境执法困境及其解释

    王福强;

    当前环境执法活动实施实效不彰,对此有多种解释,但多有不足。现以"嵌入性环境执法结构"为解释框架,从执法过程、执法结构入手,对环境执法在基层的运作进行系统性、多面向的分析,指出环境执法机制的运作困境、地方官员的政绩逻辑以及执法对象的形象塑造等因素,共同导致了环境执法实践陷入困境。环境执法活动具有特殊重要性,对环境执法困境予以系统性、多层面的阐释,有助于推动环境执法实践的完善,促进我国生态环境的依法保护。

    2019年03期 v.37 68-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下载次数:7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234 ]
  • 医疗纠纷的分类治理及其法治

    朱政;

    近年来,医疗纠纷的频度与烈度长期处在高位。在巨大的纠纷压力型塑下,地方政府和医院主导的纠纷筛选与多元解纷体制逐渐形成。现有的治理实践看似笨拙实则有其精巧之处,可以将其概括为医疗纠纷的分类治理。依据冲突性的高低和患方诉求是否合理,可以得到一个二维的理论框架以及六种纠纷类型,有助于理解和优化现有治理实践,以及深化对法律治理和基层法治的认知和自觉。医疗纠纷蕴含的冲击社会秩序的巨大能量,根源于我们这个时代尚未妥善安置的"生命政治"。在这种复杂条件下推进基层法治,必须立足现实,有效回应当下的治理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凝聚共识,形成一种渐进式的法治观,从而期待不断提高法治水平。

    2019年03期 v.37 78-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6K]
    [下载次数:5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233 ]

纪念林惠祥先生逝世六十周年

  • 厦门大学馆藏台湾地区文物及其研究价值

    董建辉;黄铭松;

    作为大陆高校一所专业性博物馆,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收藏有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各类史前遗物、历史文物及民族学标本等。其中,种类丰富的台湾地区文物是其馆藏的一大特色。这些文物标本大都由人类博物馆创始人林惠祥先生搜集采买于台湾史前遗址及各个原住民族,其携带的丰富文化信息真实地反映了台湾的史前文化及原住民的生产生活及社会文化样貌,具有很高的考古学、历史学、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价值。

    2019年03期 v.37 88-95+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21K]
    [下载次数:2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30 ]
  • 林惠祥的中华民族观及其发展脉络

    陈建樾;

    林惠祥是中国早期人类学田野调查和学科建设的奠基者,他不仅是中国大陆赴台湾进行原住民研究的第一位大陆民族学家,也是横跨民族学、考古学和民族史多个领域的"全域性人类学研究者"。林惠祥终其一生都在研究和探索中国的民族问题,并在抗战时期完成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观建构。林惠祥的学术研究及透射出的关于国家认同与民族观的演进,体现了在历史大时代下知识分子独特的心路历程。本文以林惠祥的著述为文献,梳理和描述了林惠祥的这一思想发展脉络。

    2019年03期 v.37 96-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3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63 ]
  • 林惠祥先生的有段石锛研究及其启迪

    石奕龙;孟令国;

    通过对林惠祥有段石锛研究的经历爬梳,可以看到,林惠祥通过对有段石锛的研究所建构出来的中国东南部、南部与中南半岛的古民族——古越族及其先民及马来人的先民都是包括台湾少数民族在内的现南岛语族诸民族的祖先。

    2019年03期 v.37 104-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3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5 ]

精准扶贫专题

  • 2020年后民族地区持续性减贫路在何方?——基于湖北省恩施州精准脱贫的现状分析

    王志章;杨志红;

    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消除绝对贫困人口的时间节点。从时间维度来看,尽管我国将提前十年完成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既定目标,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贫困的终结,相反我国将迎来一场持续的减贫任务。后小康社会的贫困将表现出不同的贫困视野和发展逻辑,减贫工作需要具有新思维、注入新内涵、探索新模式、设计新路径。以湖北省恩施州为例,结合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领域的现实问题,探讨2020年后减贫路径的走向及预期问题,以期为民族地区巩固脱贫成果,制定新时代转型背景下的减贫战略,夯实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理论支撑和决策依据。

    2019年03期 v.37 111-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下载次数:14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9 ] |[阅读次数:241 ]
  • 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政治溢出效应——以海南、湖北和贵州民族地区的脱贫攻坚为例

    张现洪;陈翎;

    以民族地区贫困的性质、精准扶贫的政治运行机制、扶贫绩效的溢出效应三个问题为线索考察了海南中部四县、湖北省恩施州和贵州黔西南自治州等民族地区的脱贫攻坚现况,认为财力支出型贫困户与社会脱嵌型边缘户分别是农户对接市场、对接社会的失败,精准扶贫的成功实施取决于农户对接市场、对接社会的成功与否。精准扶贫基本动力在于科层体制与基层政权的整体性动员,民族地区的扶贫攻坚具有较为明显的政治溢出效应,主要表现为群众路线在民族地区的进一步落实,培养出一批少数民族"三农干部"和增强了民族地区的国家认同等。因此,扶贫作为一场整体性运动,政府部门需要正视精准扶贫的溢出效应,在打好精准扶贫收尾仗的同时,算好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政治账。

    2019年03期 v.37 121-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5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75 ]
  • 贫困文化论与非均衡治理——对“等、靠、要”扶贫现象的成因解释

    李壮;陈书平;

    当前脱贫攻坚面临一个普遍性实践困境即"等、靠、要"现象:一是贫困户的脱贫积极性低;二是非贫困户争当贫困户;三是预脱贫户对脱贫成效的认可度不高。既有研究将贫困文化论作为一个主导性的解释框架,并提出以"扶贫先扶志"为倡导的文化扶贫举措。然而通过湖北、贵州、河南等中西部国家级贫困县的第三方脱贫评估调查发现,贫困文化论并不能充分解释"等、靠、要"困境的形成机制。从贫困治理角度看,上述困境的成因根源于减贫治理措施与乡村社会需求之间的非均衡性。最后,从政策执行与社会逻辑之间的关系出发,从超越农户个体或群体的主观思想层面,提出改革贫困识别标准和程序、创新帮扶措施与贫困退出奖惩机制等对策,以实现农户逻辑与政策逻辑的契合。

    2019年03期 v.37 128-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11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267 ]
  • 精准扶贫绩效评估:场域绩效分析

    牛宗岭;

    我国的精准扶贫已进入脱贫攻坚决胜阶段。精准扶贫作为一项公共政策,对其进行评估是今后扶贫工作的重点之一。我国幅员辽阔,区域发展水平差异明显,贫困状况也具有区域化的特征,这就给精准扶贫政策实施和绩效考核带来了新的考验。鉴于此,在对精准扶贫政策绩效进行评估时,应考虑区域差异因素和政策实施的主客观环境,将要素的复杂性和实践的动态性纳入考察范围,从而实现对扶贫绩效的科学化评估。从资源禀赋、文化状况、组织主体和制度环境等四个基础性维度出发,建构出"场域绩效"的分析视角,为考察扶贫政策绩效评价机制和提升精准扶贫政策实施效果提供思路。

    2019年03期 v.37 135-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6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269 ]
  • 深度贫困地区旅游精准扶贫的多维约束与化解策略——以四川藏区为例

    李治兵;肖怡然;毕思能;吴建国;

    区域发展水平低、贫困状况复杂、内生发展能力弱是四川藏区深度贫困的主要表现。旅游精准扶贫是四川藏区减缓贫困的有效途径,但也面临着基础设施、人力资本、资金、市场、政策制度和识别机制等方面的约束。基于此,提出了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贫困人口内生发展能力、拓宽融资渠道、优化市场环境和深化制度改革等五个化解策略,减缓四川藏区的深度贫困。

    2019年03期 v.37 142-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5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276 ]

民族历史

  • 大理国与交趾李朝的均势制衡关系探究

    李魏巍;

    大理国与交趾李朝分别是红河流域上下游的两个强国,双方共存216年,两国虽然形式上都是宋辽、宋金二元朝贡体系中宋朝藩属国,在宋朝主导的国际体系中的地位却大相径庭,交趾高大理低。由于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缘相通等原因,两国必然发生政治和外交关系,其中还发生了战争、边界冲突和跨居民族迁徙等事件,宋朝亲交趾疏大理的政治取向,利用交趾牵制大理的潜在意图以及大理与交趾的实力平衡使大理与交趾保持了长期的均势格局,总体上有利于区域和平与稳定。

    2019年03期 v.37 148-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下载次数:2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33 ]
  • 论明廷对保靖土司兵的军事征调

    朱皓轩;

    明廷征调保靖土司兵主要参与三种性质的军事活动,即"征蛮""征贼"与"御边"。对保靖土司兵的征调有四个特点:一、征调次数多,频率较高;二、征调呈明显的阶段性;三、保靖土司兵的军事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四、保靖土司兵在征调中胜多败少,起到颇为重要的战略作用。保靖土司兵积极接受明廷的征调,为维护国家局势稳定、抵御外来者的入侵做出了特有的历史贡献,值得后世铭记。

    2019年03期 v.37 158-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1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42 ]
  • 宜红茶发展史上的转折与辉煌:“宜红区收购处”述要

    黄祥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茶叶公司在五峰县渔洋关设立宜红区收购处,负责茶叶生产指导、收购、运输、存储等相关事项。收购处通过发放茶叶贷款、以茶易盐、以茶易粮等方式,提高茶农生产的积极性,稳定社会经济秩序,促进城乡物质交流和新货币的使用,保障国家经济政策顺利执行。收购处处在宜红茶生产的转折时期,它不仅负责茶叶收购,还担负着改善茶区民众生活和安定社会的责任,虽然存在的时间十分短暂,但它为茶区的稳定发展与宜红茶的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9年03期 v.37 162-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98 ]

  •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征稿启事

    <正>《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CN 42-1328/C,ISSN 1004-941X) 1982年创刊,现为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扩展版、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AMI扩展期刊、RCCSE中国学术期刊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优秀学报、湖北省优秀期刊。本刊倡导立足民族地区的实证研究,重视基于事实和数据的理论成果,回应国家战略需求,关注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突出民族学(人类学)学科特色,培育交叉学科团队,追踪学术前沿,推动理论创新,搭建展示民族学及跨学科优秀成果的学术平台。

    2019年03期 v.37 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87K]
    [下载次数:2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31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