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ubei Institute for Nationalities(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民族社会学研究

  • 民族交往认知对民族关系的影响--以肃南县马蹄藏族乡为例

    李静;崔弘扬;

    在民族杂居地区的族际互动过程中,普遍发生着民族文化的交融。民族交往主、客体对文化交融的认知反映了民族的认知心理与交往态度,对民族关系的构建有至关重要的影响。马蹄藏族乡的藏族与汉族居民虽然对文化交融的认知心理不同,但在认知框架、认知选择性与认知方式方面具有较高程度的相似性,反映了藏族与汉族认知结构的同质性。藏族与汉族居民在文化交融中塑造了理性成熟、平等开放的交往心理,又促进了双方进一步发展和谐融洽的民族关系。

    2017年03期 v.35 5-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5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252 ]
  • 情理与规法:民族地区社会治理中的民间智慧运用

    胡美术;黄建荣;

    现代社会治理主要依照法、规、理、情的逻辑方向展开,而传统社会治理多依情、理、规、法的逻辑顺序推进。在坚持以法治为基本前提的多元共治理念下,借助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中的民间智慧,注重发挥"规、理、情"在民族地区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可以为我国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发掘传统资源和累积民间智慧,从而实现民族地区社会的有效治理。

    2017年03期 v.35 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5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39 ]
  • “推拉理论”再阐释:基于彝人的流动抉择分析

    刘东旭;

    "推拉理论"常被用以解释人口流动现象。这种理论从客位角度把人口流动归结为"推力和拉力"作用的结果,但对"推力和拉力"作用于个体行动者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关注不够。通过对流动彝人群体的观察和研究发现,彝人在短时间内形成大规模流动潮流深受结构性"推力和拉力"影响,但这种影响建立在各种内化的社会性和心理性作用力基础上,内化的程度和方式因主体差异而各不相同,所以影响彝人流动抉择的"推力和拉力"除了具有明显的外在性,同时也体现出强烈的主体性。

    2017年03期 v.35 17-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6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257 ]
  • 传承与变迁:一个苗族村庄礼物流动的人类学观察

    韦志均;

    根据在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某苗族村庄L村的田野调查,收集该村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婚礼、葬礼、满月、乔迁、打同年等重大仪式活动的礼物交换记录账本,并参与观察L村仪式活动和进行人物访谈,从中笔者发现,L村二十多年来礼物形式和流动体系在形势和内容上经历了很大变化,交换网络因交通工具的发展在不断扩大,交换的礼物内容因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变化,实物不断被现金所代替,但是礼物交换的核心意义不变,它是维系L村不同个体之间关系以及L村与周边村庄关系的重要纽带,它体现了邻里守望与相互帮助的精神,体现L村人的生活智慧。

    2017年03期 v.35 2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7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244 ]
  • 跨文化交流与旅游目的地社会建构和文化涵化--以云南丽江为中心的讨论

    撒露莎;田敏;

    民族旅游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开发利用,极大地推动着民族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也带来了民族地区社会文化巨大的变迁。这种变迁尤其体现在中外跨文化交流频繁的旅游目的地地区,因为中外跨文化交流带来不同文化间的碰撞,为了吸引海外游客,旅游目的地政府与社会有计划、有意识地对本土社会与文化进行建构甚至重构,从而形成较为深刻的社会文化变迁。丽江作为外国游客集中的地区,较好地诠释了这种社会建构与文化涵化的过程。

    2017年03期 v.35 27-3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7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399 ]

民族学人类学研究

  • 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整合

    娄义鹏;吕超;

    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在个体认同体系中处于不同层次,两者关系既有相互矛盾对立的一面,也有彼此协调统一的一面,是一种辩证关系。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辩证关系为实现二者的整合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在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和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背景下,实现两者之间良性互动与有机整合不仅需要对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辩证关系进行了厘定,还应当从制度保证、物质基础、精神动力和实现方式等方面对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协调统一的路径进行探讨。

    2017年03期 v.35 3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5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304 ]
  • 多样与共生:通古斯鄂温克人族称的历史与现状

    朝克赛;

    现代国家构建过程中,国家需要在各个层次上处理社会群体的统一性与多样性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哈木尼干人(1)多样性族称的历史与现状的研究,展现他们如何参与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构建鄂温克民族的过程。通过这一案例进一步提出中国民族政策与实践中的两种共生关系,即结构共生与话语共生,并认为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实践是在国家、民族、支系、学者、地方等多种不同层次之间的"互惠性"与"协商性"的共生关系中得以实现。

    2017年03期 v.35 37-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2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505 ]
  • 少数民族社会评估:内涵、理论及展望

    孟超;

    项目社会评估是对项目造成的社会影响进行评估的学科。少数民族是项目社会影响评估的重要关注群体,一直以来都受到了评估研究者和实践者的重视。在文化、地域和环境三个维度上,少数民族社会评估理论渐趋成熟,建立在人类学和参与式研究方法基础上的评估方法和工具也被普遍应用。在我国,少数民族社会评估将在工程移民、旅游开发项目、海外投资项目等领域中拥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2017年03期 v.35 43-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89 ]
  • 认同与承认:苗族精英梁聚五的身份认同研究

    王金元;

    民族精英的身份认同有区域性、族群性与国家性等多重性质。在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的竞争中,认同民族还是认同国家遂成为民族精英角逐权益的工具,他们会根据当下情势和政治诉求对自己的身份作出选择。梁聚五致力于对苗族历史文化的书写以及寻求他者承认的政治实践表明:多民族国家的民族精英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之间的动态性转换,不能简单地视为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亦不能归咎为选择何种层次和级序的认同,而取决于民族精英的社会地位与角色、政治权利与平等受到多大程度的尊重和承认。

    2017年03期 v.35 49-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3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95 ]

民族文化研究

  • 旅游节日的感性化趋势与理性建构

    李银兵;李丹;

    作为地方性知识和民间智慧库的传统节日,是唤起人们文化记忆和文化乡愁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国社会现代性文化建构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当前,在地方知识转向文化资本、表征"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进程中,旅游节日呈现出的表层化理念、碎片化形式、感性化群聚及奴役性后果等感性化趋势,一方面让多元主体、时间弥合、空间跨越、去魅化等节日特征很好地符合和迎合了当代人的文化和心理需要,但另一方面节日文化本身独具的人文精神和生活意义则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遮蔽。因而,旅游节日发展既要充分顾及现代人的需要,也要遵循文化发展的本质和规律,走一条感性化过程中的理性之路。

    2017年03期 v.35 57-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2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50 ]
  • 文化势能的特征、消散与测算:西部文化旅游视角

    熊正贤;

    文化势能是两个文化系统之间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内在驱动力,文化势能的消散及其消散方式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基于文化势能的基本特征,构建文化势能的测算模型,并定量测算我国西部几大文化板块之间的文化势能,结果表明:滇桂黔文化板块与巴蜀文化板块之间的文化势能最大,青藏文化板块与巴蜀文化板块之间的文化势能最小。最后,提出西部地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应把握三种态"势":一是借"势"发挥,打造精品旅游圈;二是顺"势"而为,设计立体旅游空间;三是因"势"利导,借一带一路开辟好国外旅游市场。

    2017年03期 v.35 64-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3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37 ]
  • 基于文化资源的区域形象建设策略研究

    吴焜;李林;

    当前区域形象作为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备受关注。文化资源作为区域文化传承发展的载体,是对区域文化记忆的一种保存,更是区域形象构建的核心要素。区域形象建设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可推动区域经济的调整与发展,助力区域社会的稳定与进步,良好的区域形象建设更可促进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与创新。从区域形象的发展定位、区域发展现状及区域整体形象等方面提出了基于文化资源区域形象构建的具体策略。

    2017年03期 v.35 7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4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60 ]
  • 川西北岷山羌族村寨的“招赘婚”与姓氏继嗣初探

    阿拉坦;张恺;

    招赘婚俗是人类社会常见的文化现象,也是人类学亲属制度研究的重要议题。本研究集中关注对川西北岷江流域一个羌族村寨独特的招赘婚俗。以当地羌民的姓氏继嗣为线索考察招赘婚俗在当地亲属制度中的文化意涵。研究发现当地招赘婚现象不但普遍,且与父系单系继嗣社会中"因无子继嗣而招赘"有着明显的区别。当地羌民大量的招赘婚实践与其"两可继嗣"传统有着密切关联。借助"男女皆可继嗣"、"三代还祖"以及"顶门户"等习俗,当地羌民在近百年的历史中不断吸纳外来姓氏人口的同时保持了当地5个姓氏既未增加又未减少的内部结构。借此发现,本文指出对于川西北岷江流域羌民大量的"招赘婚"现象必须放置在当地"非单系继嗣"传统中来理解其文化意涵;同时也提请学界关注我国西南地区藏、羌、汉等民族的亲属制度之间的文化地理关联。

    2017年03期 v.35 76-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5K]
    [下载次数:2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08 ]
  • 论施洞苗族蓝靛技艺中的地方性生态知识

    王微;叶亚军;

    贵州省施洞地区的制靛技术作为一项传统的生计方式,与当地的自然资源、原住民的生产智慧以及审美意识息息相关。在对施洞地区不同的蓝靛植物识别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其栽培技术、制取过程和生态价值进行相应的调研与分析,是考察该地区传统蓝靛技艺十分必要的途径。这些极具地方性生态意义的民族文化元素,是人类行为方式与生境相调适的结果,其中所蕴含的地方性知识也反映了自然环境和民间技艺之间的内在关联。

    2017年03期 v.35 82-86+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3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19 ]
  • 世俗风情与文化记忆价值--英国女画家伊丽莎白·基思关于民国风情的版画浅析

    陆兴忍;

    英国女画家伊丽莎白·基思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到北京、苏州、杭州、上海等城市游历,留下了关于这些城市的独特风情画面,呈现了难得的民国时期中国彩色文化记忆。她的画作深受日本版画表现市井风俗的影响,突出显示了她对中国风俗人情的关注和留意。她的木版画不仅在于状物写景,更在于表现生生不息的生活场景,以"美人之美"的姿态呈现出对异域民族文化的热爱、赞美和对生活其间人们的关切,不带西方中心的文化偏见,从而更加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认同。

    2017年03期 v.35 87-90+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9K]
    [下载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67 ]

民族区域发展研究

  • 边疆少数民族连片特困地区多维贫困测度及空间分异--以新疆和田地区为例

    徐秋艳;西力艾里·要勒巴司;谭斌;

    边疆少数民族连片特困地区的贫困问题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特点,贫困程度较深,贫困呈现多元化。由于单一的收入维度测算贫困的方法无法全面反映农户的贫困全貌,因此运用AF多维贫困测量方法对和田地区6个县市11个乡镇305个农户的多维贫困进行测量并分析空间分布差异。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存在严重的多维贫困,多维贫困指数(k=3)达到36.3%,多维重度贫困指数(k=5)达到20.05%。从多维贫困指数按指标分解来看,耕地面积、劳动力文化程度、项目技能培训、人均纯收入、信息等指标对多维贫困指数的贡献率较高,是农户陷入贫困的主要原因;从多维贫困指数按县市分解来看,各县市存在不同程度的多维贫困,和田县和于田县多维贫困问题更为突出。最后,根据分析的结论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2017年03期 v.35 9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3K]
    [下载次数:5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270 ]
  • 台湾社区总体营造的个案与在地化思考--兼谈对湘西少数民族地区的借鉴

    尚晴;

    社区总体营造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台湾地区一项重要的社会工程。作为对全球化与地方感、传统与现代性冲突的回应,有关社区参与及建立社区认同的社区总体营造,既是一种实践,也是一个不断被诠释的过程。无论是市民社会的解释,还是社会改造运动的阐释,藉由居民自主发掘地方特色,参与社区环境改善、文化产业发展等公共事务的社造案例与运作过程,凝聚了社区共同体意识,实现了社区的永续发展,于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当下的农村建设与文化旅游发展而言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017年03期 v.35 98-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K]
    [下载次数:5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313 ]

法学研究

  • 《旅游法》中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局限性与完善研究

    王孔敬;

    《旅游法》中引入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是我国旅游法律制度不断发展完善的重要表现。基于对《旅游法》中惩罚性赔偿制度的构成要件和适用要件等相关制度内容的分析,认为该制度在上述方面还存在局限性,据此提出了相关的完善对策和建议。

    2017年03期 v.35 105-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4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81 ]
  • 再论以检察院为中心刑事被害方救助机制之构建--以台湾地区被害人保护制度为启示

    贺江华;

    在"精准扶贫"的大背景下,司法体系中化解"因罪致贫"成为必要,对犯罪被害人进行救助使其摆脱精神痛苦和经济困顿的状态应该是国家需要关注的问题,我国现行救助制度存在救助方式单一、机构不明确、程序不规范等缺陷,可以参考台湾地区犯罪被害人保护立法和实践,以人民检察院为中心环节建立全面、长效的刑事被害方救助机制。

    2017年03期 v.35 109-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4K]
    [下载次数:2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285 ]
  • 合议庭评议制度的理性反思与制度建构

    李昌超;詹亮;

    合议庭评议功能的发挥程度直接影响案件审判质量与效果,事关人民群众能否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实践中,虽然人民法院四个五年改革纲要对合议庭独立审判地位予以补强,但是合议庭评议却因遭受诸如"评议对象模糊导致评议内容错漏、评议信息失衡导致评议过程扭曲、评议规则粗糙导致评议效果失实、评议考评失范导致评议权力旁落"等内部民主危机而陷入"形合实独"的运行困境继而造成"评议功能"严重缺位。基于此,矫正合议庭评议制度的价值趋向独立与民主融合,并对民主评议规则予以"厘清合议庭评议事项的范围"、"平衡合议庭成员所掌握决策信息"、"细化合议庭评议具体规则"、"规范合议庭评议案件考评机制"等具体设置应成为复归"评议功能"的理性抉择。

    2017年03期 v.35 115-120+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3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248 ]
  • 色盲者权益保障探析

    汪燕;李奇峰;

    色盲人群在我国人口中占有一定比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原则要求平等保护包括色盲者在内的少数人的合法权益。我国现行的有关色盲者权益的制度限制并不尽合理,色盲者已有的法定权利因配套制度的不完善亦难以变成现实权利。我们认为应当反思现行的相关制度。一方面,可以适时取消法律、法规中对色盲者权益的不合理限制;另一方面,还应当采取特别的措施有效保障色盲者法定权利的实现。

    2017年03期 v.35 121-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2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29 ]

文艺美学研究

  • 20世纪前期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述要

    苏永前;

    作为一种跨学科研究,中国文学人类学的发端可以上溯至20世纪初。随着人类学派神话学的输入,一些学者采用古典进化论人类学理论从事神话故事与上古文化研究,开启了文学人类学研究的先河。约从二十年代后期起,文学人类学研究趋向繁荣,此时不仅有茅盾等采用人类学理论从事中国古典神话研究,更有郑振铎、郭沫若等将人类学理论引入古史研究领域。从三十年代中期开始,受国内文化人类学发展的推进,文学人类学研究出现文史学者与人类学者两个主要群体,他们共同开创了这一研究领域的新局面。

    2017年03期 v.35 126-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3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76 ]
  • “天堂”中的灰色人生--论新感觉派的底层身体叙事

    杨程;

    新感觉派作家一向以描摹五光十色的都会景观为人所称道,在他们书写纸醉金迷的都市上层生活时,也不忘关注处于底层的普通民众。对乞丐、失业工人、破产农民等赤贫阶层而言,来自顶层的剥削首先是对身体的剥削,是对他们身体使用价值的榨取,这便是资本主义的"身体经济学";而对饥饿的恐惧和食物的匮乏也往往成为他们走向革命的原动力,这就是底层民众的"饥饿政治学"。对于舞女、小职员、小知识分子等都市中的"夹心层"来说,他们不能上天、不甘入地,不得不在夹缝中挣扎求生、委曲求全,以牺牲自己的身体健康乃至人格尊严为代价,换来暂时的安稳;而处于"夹心层"中的女性境况则更为悲凉,她们的身上又多了一重来自男性的压迫。

    2017年03期 v.35 131-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2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41 ]
  • 《源氏物语》的梦及其宗教思想研究述评

    王辉;

    梦与文学、与宗教都有密切联系,梦常常赋予文学作品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梦幻魅力,许多文学作品常用梦的形式来构筑情节、刻画人物、传达宗教思想。同时,宗教思想对文学创作、审美价值取向等方面都有着一定的影响,甚至可以折射出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信仰。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整理与思考,冀对《源氏物语》在宗教文化方面做进一步研究。

    2017年03期 v.35 137-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6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31 ]
  • 壮泰传统伦理道德观之比较--以《传扬歌》与《帕銮箴言诗》为例

    覃丹;

    壮族《传扬歌》和泰国《帕銮箴言诗》显而易见是为了维护和传承本民族的伦理道德而创作。这两首诗通篇由本民族的谚语、格言、俗语连缀而成,它们所传达的伦理道德观已深深根植于本族人民的心灵,影响着他们的言行举止,成为民族的精神烙印。因此,对《传扬歌》和《帕銮箴言诗》中就个人修养、家庭伦理、社会道德等伦理道德的阐述进行梳理,必然可以看到壮泰传统伦理道德观异同的些许脉络。

    2017年03期 v.35 141-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5K]
    [下载次数:1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33 ]

传播学研究

  • 媒体融合背景下我国纪录片生产模式创新

    杨光宗;魏俊芳;

    媒体融合背景下,传播生态更加复杂,新媒体信息传播具有规模大、速度快、互动强、个性化等特点。受众的媒介接触时间碎片化、接触偏好娱乐化,这对纪录片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掌握网络信息传播规律、完善"制播分离"产业链、推广"项目管理"的纪录片生产模式是应对媒体融合的必然选择。

    2017年03期 v.35 145-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9K]
    [下载次数:3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277 ]
  • 腾讯芒种计划:“平台型媒体”的中国实践与问题反思

    张宏树;王思雨;

    随着互联网的深度发展,媒介生态环境发生了颠覆性的变迁,互联网技术公司利用技术手段,实现了由"舞台"到"主角"的升级,"媒体平台"积极发展成为"平台媒体"。腾讯"芒种计划"从流量、内容、用户、商业等视阈转变发展思路,旨在打造媒体共赢生态圈。作为"互联网+"时代媒体转型的主流模式,平台型媒体在中国的实践和发展目前得到业界深切关注,其产生的问题也理应引起业界的反思。如何在这个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创新路径、重思媒体的公共性与公益性、发挥媒体联系社会的功能、回归新闻本位成为国内正在发展的平台型媒体需要考量的核心问题。

    2017年03期 v.35 150-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4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205 ]
  • 自媒体时代的网络舆论及其引导策略--基于比较视角的分析

    向晋文;

    具有低门槛、平民化、交互强、自主性特点的自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信息传播的渠道和模式,使得传播主体更加多元化、传播对象更具指向性、传播内容更富个性化、传播议题更具衍生性、传播效果更具裂变式,网络舆论传播呈现出议程设置的主体权威明显消解、舆情发展的网络索引功能强化、议题内容的利益关联程度增强、选择决策的"群体极化"现象加剧等新特点,加强自媒体时代网络舆论引导应从加强网络社会规范管理、提高民众网络媒介素养、科学回应主体诉求、强化传播过程干预、促进"两场"良性互动等方面着手。

    2017年03期 v.35 154-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4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304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马克思早期思想中异化理论的经济学转向--兼论马克思和黑格尔国家观的异同

    韩蕊;赵志伟;

    近代一个显著的特性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分离,西方近代哲学家认为这种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分离是异化的表现。黑格尔认为市民社会上升到理性国家可以解决这种异化,而马克思认为解决这种异化的根本途径应该去市民社会内部探寻,对黑格尔国家观的批判是马克思异化理论得以确立的肇始。"异化解释历史"是马克思早期思想阶段发展的一个特点,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经历了多次转变过程。在马克思早期思想异化范式不断发展转向的过程中,从政治异化到经济异化的转向具有至关重要的决定作用。

    2017年03期 v.35 160-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5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77 ]
  • 冯契与黄枬森人学思想之比较--以1980-199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为背景

    崔琳璐;

    从哲学史中凝练哲学基本问题、构建科学的哲学形态是冯契与黄枬森共同的哲学观。两人在80年代关于人道主义问题的讨论中指出需要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一般个人理论,并追溯人学的历史与思想渊源,提出人的本质、人格与人权等基本人学问题。冯契以广义认识论为哲学内核,将人学问题贯穿于真理性知识获取和人的自由实现的"智慧学说"之中;黄枬森则认为哲学是以本体论为核心展开的学科群研究,将人学作为独立学科来建设。冯契与黄枬森坚持求真中创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从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原则来把握人学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2017年03期 v.35 167-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1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44 ]
  • 论习近平祖国统一思想及其重大意义

    万俊;

    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不可动摇的意志。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深刻分析国内外形势变化新特点的基础上,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对加速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提出了新战略思想。"一家观念论"、"民族情感论"、"利益共融论"、"尊重信任论"、"民族复兴论"是祖国统一思想的主要内容,深刻领会和高度自觉运用习近平祖国统一思想,对推动祖国完全统一,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既有理论上的战略意义又有实践方面方针政策的策略意义。

    2017年03期 v.35 172-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15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310 ]
  • 乡村秘密社会与中共领导的早期农村武装斗争--以贺龙争取和改造鄂西神兵为例

    朱妍;

    中国的乡村秘密社会源远流长,名目繁多,分布广泛,其成员多为农村底层贫苦农民与游民。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利用和改造乡村秘密社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村武装斗争的一大特色。贺龙在开辟和坚持湘鄂西与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对鄂西神兵的争取和改造,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早期武装斗争中利用和改造乡村秘密社会力量一个成功范例。以此为样本去考察分析,对于研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乡村革命具有重要的意义。

    2017年03期 v.35 177-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2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240 ]
  •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大学生跨文化能力发展分析

    彭仁忠;吴卫平;

    基于跨文化能力理论及前人相关研究,通过实证数据调查与分析中国大学生跨文化能力发展状况。研究发现,中国大学生跨文化能力总体上处于较弱至一般水平之间。在六个能力维度中,大学生在本国文化知识、态度和意识等方面的能力较强,其中在态度方面的能力最强。相比之下,大学生在外国文化知识、跨文化交流技能和跨文化认知技能等方面的能力较弱,尤其是在跨文化交流技能方面的能力最弱。本研究结果为"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及教学模式与方法改进提供数据支撑。

    2017年03期 v.35 183-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14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306 ]

  •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征稿启事

    <正>《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本着"立足于土,涵泳自然,走向世界"的办刊理念,现已经建设成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扩)、中国人文与社会科学论文数据库核心期刊、《全国报刊索引》核心期刊。本刊以服务学科建设,回应国家战略需求,关注现实问题,突出以土家族研究为重点的民族特色和以武陵山片区发展研究为重点的区域研究特色,倡导创新精神,提升学术品质,追求严谨求实的学风,打造民族学人类学研究品牌。主要设置民族学人类学理论前沿、土家族研究、民族文化研究、民族区域发展研究、民族地方社会治理研究、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等重点特色栏目,兼有文艺美学研究、法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传播学研究、教育学研究、语言学研究栏目,为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搭建优秀平台。欢迎广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专家学者投稿。

    2017年03期 v.35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4K]
    [下载次数:1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5 ]
  • 人类学理解记忆的方式--读《吾思鱼所思》

    虞杰丽;

    <正>莫里斯·E.F.布洛克的著作how we think they think,从认知人类学的进路重新思考"我们"是如何理解"他们"的人类学根本问题。该书用大量田野研究作为例证,对传统的人类学认知模型和范式提出了挑战。本文以书中人类学理解记忆的探讨为主,在概述原文基础上,总结这本书对理解记忆的贡献,并结合相关论文探讨该书对人类学认知模型的启发。一、布洛克关于记忆的田野工作布洛克关于记忆的讨论,主要基于他在马达加斯加的田野工作,尤其是一个小的森林部落——扎费曼尼瑞,他在那里的田野工作超过了20年。扎费曼尼瑞人是居住在高纬度山地森林的刀耕火种者,他们的政治特点是躲避中央政治统治,总体来看,他们的努力是较为成功的。但1947年3月,法国殖民当局连续挑起几次武装冲突,这激起了马达加斯加人民的愤怒,在武器极端缺乏的情况下被迫起来反抗,这次起义发展成为一场反殖民主义战争,法国政府对起义进行残酷镇压,起义人民虽顽强抵抗,但因实力悬殊太大而遭到失败。(唐同明:1986)在这个不为人知的可怕战争中,马达加斯加有约10万人死亡,而扎费曼尼瑞在战争中也被烧成废墟。直到布洛克在当地进行田野工作了很久,扎费曼尼瑞人才愿意提及此事。布洛克持续关注这一创伤时期的记忆,聆听扎费曼尼瑞人如何记忆这次反殖民主义战争,他们在这次战争中如何反抗,如何躲避,如何生活。

    2017年03期 v.35 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0K]
    [下载次数:1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6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