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ubei Institute for Nationalities(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土家族研究

  • 傩坛仪式与梯玛角色——湖南古丈县白溪村土家族“跳马”仪式的人类学考察

    熊晓辉;

    "跳马"仪式是土家族一种古老的祭祀习俗,这种巫、傩文化结合的民间祭祀一直支配着土家族的信仰与社会生活。在湘西土家族地区,由梯玛主持的"跳马"仪式在社会文化和历史条件发生变迁的情况下仍然相对凝固地保留了原初仪式的样貌,作为一种远古习俗的遗留,其承载和隐含的土家族文化、历史、民俗、艺术、民间信仰等方面的文化意义广泛而深厚。"跳马"习俗已演变成一种民族性、历时性的活态文化,成为土家族民俗生活的文化表象。

    2010年03期 v.28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K]
    [下载次数:3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229 ]
  • 土家族“覃”姓族源考——以松滋市卸甲坪土家族乡覃姓为例

    郭福亮;

    覃姓是土家族大姓,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重庆等地。关于土家族覃姓来源,学术界存在多种观点,主要集中为有竹氏后裔说和出自巴人五姓之一的瞫姓,为瞫氏所改。将田野调查和文献资料结合起来,以松滋市卸甲坪土家族乡覃姓为例,证明覃姓为有竹氏之后和巴人五姓瞫姓之后,并不矛盾,并且湖南石门覃姓被读作"xin",是对巴人瞫姓后裔的历史记忆。

    2010年03期 v.28 9-1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1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18 ]
  • 从《礼物的流动》看土家族诞生仪式中的礼物馈赠

    张远满;

    礼物的流动不是盲目的,而是遵循一定的社会规范和文化。仪式性场合中的礼物馈赠占据着礼物馈赠的大部分比例,而诞生仪式就属于仪式性场合的一种。通过对阎云翔先生在《礼物的流动》一书中对下岬村中礼物流动所体现的人情和互惠关系的理解,结合实地调查资料,对土家族诞生仪式中的礼物馈赠进行分析,以发现其深层的社会意义和伦理观念。

    2010年03期 v.28 18-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7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58 ]

学术争鸣

  • 武落钟离山在水布垭大坝一带——从一幅古地图分析巴人发祥地

    宫哲兵;何智斌;

    一幅民国10年的长阳古地图,上面标有"难留城山"(即武落钟离山)的地名。根据对古地图的分析,结合史料记载与出土文物佐证,我们认为,巴东水布垭大坝、长阳柳山、榨洞、盐池河、招徕河、属于武落钟离山的中心地区,香炉石、白虎垅都属于武落钟离山的范围。

    2010年03期 v.28 2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2K]
    [下载次数:1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56 ]

民族教育研究

  • 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跨文化交际意识与多元文化教育研究

    李智远;

    通过在"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硕士研究生培训班"中进行跨文化意识、民族文化、多元文化意识调查,了解少数民族人才的交际参与度、差异认同感与交际信心和影响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际的因素。进而探讨少数民族骨干人才培训计划如何体现多元文化教育的价值。

    2010年03期 v.28 27-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3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289 ]
  • 日常生活经验的语言态度与民族教育——一个农区蒙古族聚居村落中蒙古族语言态度的调查

    王志清;

    元村是东北地区一个农区蒙古族聚居村落,村落生活属于日常生活范畴。村落中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主张蒙汉双语教学模式"的历史事件,到当下部分村民(即学生家长)促使子女放弃蒙语言学习的转学热潮,村民们在日常生活经验中形成的语言态度对民族教育与民族语言传承产生了重大影响。

    2010年03期 v.28 32-36+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下载次数:2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261 ]
  • 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教育的自觉

    王世枚;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随着社会的渐变和转型时期的到来,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逐渐被忽略,教育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也逐渐在全球化、现代化的影响下不再自觉。教育既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又是文化本体,应该担负起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责任。

    2010年03期 v.28 37-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7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254 ]

民族社会研究

  • 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到“共生互补”

    沈再新;

    从各民族共生空间、经济共生态、政治共生态、文化共生态这四个方面讨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的"共生"思想,提出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基础上倡导"共生互补"理念,并作为认识和处理我国民族关系和民族问题的前瞻性理论话语。

    2010年03期 v.28 4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10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248 ]
  • 群体事件对族群意识、族群关系的影响——以W事件为个案

    祝方林;

    以实地调查资料为基础分析探讨了W事件对族群意识和侗族与土家族、汉族之间的族群关系的影响。设计了群体事件对族群意识和族群关系影响的分析模型,在这个模型中,提出了对三个因变量有显著影响的五个自变量。然后运用SPSS对模型数据进行计算,采用路径分析法讨论了模型中诸因素之间的关系。

    2010年03期 v.28 46-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K]
    [下载次数:2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73 ]
  • 关于“民族”与“族群”概念的反思

    何菊;

    学界关于"民族"与"族群"概念的争论缘由可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全球化,国际学术的跨文化交流,出现本土知识与世界其他知识对接或对话问题;另一方面,由于整个国家及世界话语情境的变化,旧的知识需要批判与反思,新的知识体系需要被重建。汉语的"民族"概念已经固化和内化,不能与"族群"概念随意置换,更要避免在实际应用中对"民族"和"族群"概念进行过度泛化。汉语中强调"民族"概念是为了始终体现国家建构的历史文化过程。

    2010年03期 v.28 50-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5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50 ]
  • 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对鄂西南一个移民村落的历史人类学考察

    李滨利;谭志满;

    以鄂西南朱砂屯村为个案,从考察村民的家族迁徙传说、历史记忆入手,探讨了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之间的关联,发现在当下族群的符号特征对于维持和凝聚族群具有重要意义。

    2010年03期 v.28 55-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10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273 ]

民族文化研究

  • 漫谈武陵文化历史发展轨迹

    戴楚洲;

    武陵文化产生以后,形成了独特的历史发展轨迹。武陵文化起源于先秦时期,形成于汉晋时期,发展于唐宋时期,繁荣于元明清时期。

    2010年03期 v.28 60-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1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55 ]
  • 20世纪80年代以来湘西苗族文化研究概况及存在的问题

    崔榕;

    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者们对湘西苗族文化的研究逐渐兴起,形成不少研究成果,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湘西苗族艺术、习俗、民间信仰与其它相关方面。这些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为今后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由于受学术视域所限,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在研究方法与内容等方面都还有突破、深入的空间。

    2010年03期 v.28 65-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5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416 ]
  • 原生态艺术进校园与“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同构——以鄂西南民族地区为例

    谢亚平;廖勇红;

    鄂西南民族地区有14个县、乡(镇)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在这14个县、乡(镇)中有民族中小学校21所,占这个地区民族学校总数107所的近20%。民歌进课堂、原生态艺术进校园等文化传承、保护和建设工作已卓有成效。如今,这一区域已被湖北省委、省政府划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中深度生态旅游地段。如何充分利用本土丰富的文化资源、教育资源打造这一旅游板块,使民族教育与民间艺术传承、保护工程同构,从而实现区域文化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新的值得探讨的课题。鄂西恩施州民族工作部门与教育工作部门联手创建开展"五个一"工程,创办民族样板学校,不失为校园文化与民间艺术融合的一种特色模式,有利于"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民间文化与生态旅游目的地的同步发展。

    2010年03期 v.28 69-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3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66 ]

民间文学研究

  • “民间文学”文本意义的多维建构

    吴晓;

    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文本,"民间文学"是由文化持有者、文化事项、文化接受者、文化语境和媒介等诸多要素共同动态建构而成的,其意义生发和功能彰显的途径依赖于各要素间的冲突、协商和对话。这使得"民间文学"无时无刻不呈现出变动不居的动态性、多义性和生活性的文本特征,也赋予了理解该文本的多视角性、多维度性的阐释特征。重新阐释"民间文学"文本的内在文化特质和文化意义,以此发掘其内在文化逻辑,这是有效提升"民间文学"课程品位和实现教学改革目标的基本前提。

    2010年03期 v.28 74-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3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75 ]
  • 谫论土家诗人田九龄诗歌的道风禅韵

    杨宗红;李莉;

    由于家庭和社会的原因,土家族诗人田九龄的诗作中亦有道风禅韵。具体表现为"昆仑玄圃漫悠哉"的求仙意念,"处处烟波泛短艘"的生活意趣,"真人曾未竺西游"的尘世慨叹。

    2010年03期 v.28 78-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24 ]
  • 从竹枝词看清代贵州民族家庭中的女性角色

    严奇岩;

    清代贵州民族地区普遍存在"不落夫家"的婚姻习俗,必然影响到其家庭中男女性别角色。这主要表现在生产劳动中的"男逸女劳"、生育习俗中的产翁制和夫妻年龄结构中的"老妻少夫"现象等,说明清代贵州民族地区女性在生产生活中居重要地位。

    2010年03期 v.28 8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3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523 ]

文艺学研究

  • “经典”、“文学经典”及“文学经典意识”三概念之考论

    闫霞;

    关于经典的争论是一个热点话题,但无论如何,概念内涵的界定是谈论此话题的关键,本文试图对"经典"及与经典相关的"文学经典"、"文学经典意识"的概念进行考察、界定和讨论。

    2010年03期 v.28 86-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3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58 ]
  • 王祥夫小说的底层经验和话语伦理——以小说《寻死无门》为例

    滕斌;

    "底层叙事",是随着社会转型而逐渐形成的一股以底层视角来呈示现实、关注民生的文学思潮。王祥夫是书写底层经验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小说大多以转型时期的焦点、难点问题为背景,冷峻地叙述"底层"特有的痛感经验,在深化主题的同时传达出话语的多个意义向度。以文化学、叙事学的角度寻绎《寻死无门》,其叙事所建构的底层经验中的多个意义向度统一于对社会转型合法性进程的理性认识及对底层真实窘境关注的吁求两方面。"底层叙事"实质上已显示出通过"底层经验"中生存伦理的呈示来进一步建构作家自己话语伦理的趋向。

    2010年03期 v.28 9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下载次数:1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50 ]
  • 从“文以载道”到“文道合一”——试论两宋理学中的文道之辩

    张鹏飞;

    "文"与"道"作为文学的形式与内容的两个方面,一直是文学批评关注的重点。两宋理学中"文""道"关系所表现出的仍是一种道德哲学的特征。而且从根本上说,理学文论中的"文道之辩"是一种对文学本质予以否定的观点。因而,是不符合文学发展的趋势的。

    2010年03期 v.28 97-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9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16 ]
  • “片言可以折狱”源于孔子对子路的绝对信任

    邱先梅;

    历代注家对《论语.颜渊》篇"片言可以折狱,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一章的注释大致可以分为三种:1.孔子美子路可以只凭单方面的言辞断案,因为子路是一个信守承诺的人。2.孔子美子路三言两语就可以断清一个案子,"子路无宿诺"应另作一章,与前文没有关联。3.孔子美子路笃信不欺,只听子路单方面的言辞就可以对一件事情作出判断。大多数注家都倾向于第一种理解。由于只听单方面的言辞就断案,这实在不合常理,因此也引来很多质疑。通读《论语》全书,结合历史事实,第三种注解更为符合事实。

    2010年03期 v.28 100-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2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93 ]

新闻传播学研究

  • 民族高校编辑出版学专业发展问题的思考——以湖北民族学院编辑出版学专业为例

    宋艳丽;

    湖北民族学院作为惟一一所开办编辑出版学专业的民族高校,在六年发展的基础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系列不容回避的问题。为此,民族高校编辑出版学专业应该立足民族特色,调整其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实践并整合资源,以达到培养复合型编辑出版专业人才和发展该学科的目标。

    2010年03期 v.28 105-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1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22 ]
  • 民族院校新闻传播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罗翔宇;

    民族院校新闻传播实践教学应充分结合民族院校的学科特色,以现代传媒技术为平台,以社会大众传媒为依托、以人文精神培养为内涵,将民族文化与人文底蕴内化到现代传媒技术的实践教学全流程中,全面培养具有深厚人文内涵的现代传媒人才。

    2010年03期 v.28 109-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310 ]
  • 论短信文学的传播伦理与审美新质

    谢中元;

    媒介嬗变影响着文学的生产与传播,由此手机短信作为新的媒介方式传输当下泛文学文本,加深了媒介与文学的互律互动。短信文学的媒介化生成于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并通过新型传播伦理催生出文学的快餐创作以及修辞策略,进而使狂欢娱乐成为民间语境中大众消费的主导审美趣味。

    2010年03期 v.28 112-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1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36 ]
  • 2009年公共广播电视研究综述

    李华;

    2009年对于中国广播电视是重要的一年,既是建国60周年,也是广播电视辉煌发展的60周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广电行业正面临新的挑战:体制机制的变革、"三网融合"的趋势、视听新媒体的冲击,机遇与挑战并存。广播电视体制改革创新面临进一步提速的问题,而体制的变革首当其冲,由此对公共广播电视体制的关注便是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梳理2009年新闻学部分核心期刊的基础上,试图对2009年度公共广播电视研究的特点、一些重要研究议题的主要观点以及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做一简要勾勒。

    2010年03期 v.28 115-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2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43 ]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

  • 论现代化视角下的社会主义发展

    邓磊;

    现代化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导致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全球性的大转变,它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引起深刻的相应变化。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利用第一、二次现代化浪潮机遇走上了现代化发展轨道,占据了发展的主导地位。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于资本主义不发达国家,贫穷落后,如何赶超资本主义发达国家?邓小平认为,现代化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发展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道路上,关键是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核心是实现人的现代化。

    2010年03期 v.28 120-123+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13 ]
  • 简论“两课”教学中人格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赵泽林;曾斌荣;

    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是"两课"教育的重要目标。"两课"教学必须通过不断更新教学内容、采用新教法、增加实践教学等多种方式实施"两课"教学中的人格教育。唯有如此,方能使"两课"教育成为真正的思想政治高地,并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2010年03期 v.28 124-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32 ]
  • 湘鄂西民族地区红色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思考

    洪雁;

    湘鄂西少数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充分利用本土红色资源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乡土德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开发民族地区红色教育资源具有重大意义。要加强对民族地区有形红色资源整理的和保护以及对无形红色资源的挖掘和开发;红色资源开发要重"红色历史"的体验和"红色精神"的弘扬;本土红色教育资源开发要与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有机结合。

    2010年03期 v.28 128-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6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70 ]

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

  • 社会基础与路径选择:基于社会转型的政府职能变迁研究

    谭贤楚;

    随着全球化的深化和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我国政府的职能应如何顺应时代特征和本国国情做有效调整,已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基于社会转型及时代变迁的宏观基础,重新界定了政府的职能,并据此探讨了我国政府职能变迁的成因、现状、途径,分析指出我国政府目前应加强其"社会经济服务"职能,进而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性建议。

    2010年03期 v.28 131-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2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303 ]
  • 我国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困境及其纾解

    汪志强;

    Richard A.Musgrave认为,政府有三个方面的经济职能。其中,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是其最重要的经济职能之一。无论是出于社会责任的考虑还是因为市场失灵的原因,政府都有义务向公众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党的十七大把"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确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所以政府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中需要积极介入并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建国以来,我国医疗卫生改革主要经过了全能型政府主导的"大卫生"模式和"市场化"导向的基本医疗服务模式,但仍存在医疗资源配置不均、个人医疗费用上涨过快、不同群体享受的医疗保障待遇差距大等问题。因此,必须制定具有公益性和均等化特点的服务目标、构建多元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创设具有均等化导向的财政制度,以促进政府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2010年03期 v.28 136-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1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248 ]
  • 湖北县域与城市银行融资市场比较研究

    彭芳春;陈李宏;

    县域金融是县域经济及其微观基础中小企业的核心资源。通过县域与城市金融的比较分析,运用存差占比、贷款贡献率和金融相关率等指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县域在资金配置效率远远高于城市的情况下,其金融支持经济力度明显弱于城市,主要原因在于县域金融呈现不断萎缩的态势,县域金融发展严重滞后于城市。因此,要实现可持续经济发展,县域金融持续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是必由之路。

    2010年03期 v.28 141-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2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45 ]
  • 新巴塞尔协议下我国上市银行资本补充方式探析

    刘娜;

    从新巴塞尔协议下的资本监管要求和银监会出台的新指导意见出发,分析了目前我国上市银行的资本充足情况,并在对上市银行各种资本补充方式优劣势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就当前上市银行再融资潮中资本补充方式的选择进行了探析。

    2010年03期 v.28 146-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4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85 ]
  • 不对称信息引入财务理论研究现状述评

    祝涛;

    深刻认识现实不对称信息条件下的理财环境是我们开展财务理论研究与创新的基础与源泉。从委托代理、资本结构安排与股利政策三个方面对不对称信息引入财务理论研究现状进行了述评,以期为构建我国真正符合并满足实践需要的不对称信息条件下的财务理论提供参考。

    2010年03期 v.28 149-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1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99 ]

语言学研究

  • 文本旅行与文化语境——华兹生英译《史记》与倪豪士英译《史记》的比较研究

    黄朝阳;

    翻译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旅行,是文本从主方文化去往作为他者的客方文化的跨语际旅行。以旅行理论为参照,以进入历史的方式面对翻译这一文本旅行的过程,对美国历史上产生巨大影响的两次《史记》英译过程展开基于历史语境的个案对比分析,有助于在历史状态中认识差异性,获得对翻译与文化语境之互动关系的更深入理解。

    2010年03期 v.28 152-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8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254 ]
  • 多元模式下的认知转喻研究

    樊朝辉;

    在现代认知语言学这一范式下,转喻研究呈现出多元化特点。从认知的角度研究转喻主要有三种模式:Lakoff,K vecses等以ICM理论为基础展开的研究;Langacker的认知语法对转喻的研究;以Fillmore等提出的框架理论为基础展开的研究。这三种模式的共同特点是追求揭示转喻的本质,都希望能把语言中纷繁芜杂的转喻现象置于自己的认知理论框架下,从而达到统一解释的目的。

    2010年03期 v.28 156-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下载次数:1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28 ]